博士的出路在哪里?
先引用一句名言:“做博后,还是要抱一点‘赌’的心态比较好,万一赌赢了,以后的路就好走了。” 这句话可能不太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确实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当年刚刚博士毕业的时候,也曾经苦恼于自己的“学历”问题——毕竟在硕士遍地走的今天,一个博士学位确实不算什么像样的“高学历”了。于是,我选择了去美国做博士后,希望在美国能再积累一些成果和经历。
我是2015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当时正赶上国内“博士扩招”的最后一年(2016年起不再扩招),所以身边不少同学甚至导师都劝我去申请一下“博后基金”——那可是国家给的资助,待遇不错;只要申请上了,出国也是肯定的。 但是我最终没有选择回国,也没有申请博后基金,而是选择了直接找工作。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自己年纪不大(刚满30岁),不想浪费宝贵的青春再去花两三年读个博后再开始工作;另一方面是我觉得自己的研究还比较“新鲜”(尽管已经有一些成果了),不想让时光和自己浪费在一些所谓的“冷门方向”上。既然当初选择读博,那就干脆读个痛快! 所以我在毕业后直接申请了签证,来到美国,进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Indiana State University)继续从事自己的研究方向——计算神经科学(computational neuroscience)。
当然,我之所以能这么“潇洒”地出国,背后也有家庭的支持。我家是北方小县城的,到了我这个年龄(90后),一般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而我却是刚考上博士,所以家里为了我读书真是付出了太多。好在姐姐已经在国外定居,可以照顾父母,否则我真的是无法安心搞科研。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当时没有申请到博后基金有些遗憾(据说这几年名额非常紧张),但是我并不后悔那个决定。一方面因为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研究坑”,另一方面因为在我工作的第二年(2017年)就实现了“年薪超过50万”(税前)的目标,这对我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记得我刚去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的第4天,系里的一位教授就直接告诉我:“We will start you on a project that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department. In fact, it is so important that we have two other researchers working on it right now and two more who are waiting for data. You can use any of our resources you want. We will pay your airfare home when you visit. We will pay for your health care insurance. There's no tax withholding – just so you know, if t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