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大学有几个学院?
“学院派”多指那些对学术要求严谨,对事物关注具有批判性的学者和教授。与“学术派”相比,他们更具有开放性,更关注研究方法,而不是一味沉迷于玄妙的理论中。而“学院派”往往被传统意义所约束,比较死板,对事物认知不够开阔,缺乏新意。
不可否认,这两种学者都是知识领域的开拓者,它们好比一支笔和另一支笔,虽然书写的风格和特点截然不同,但各有各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学院派”对某一领域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挖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化;“学术派”将知识进行重新分割,颠覆传统,寻找新的视角,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如果将两派人士聚合一起,那么对未知领域的研究将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而实际情况却非如此,两派常常互相看不顺眼,甚至对立批评。
究其根源,“学院派”和“学术派”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What(什么)”,而后者更多在乎“How(如何)”。对“什么”的关注,倾向于务实的思维和分析;而对“如何”的注意,则更多体现为抽象的思考和想象。就一个研究项目的实施而言,既要注重“什么”,又要考量“如何”。换言之,既要掌握“学院派”严谨务实的传统学习方法,又要兼具“学术派”开阔的创新思维,通过融会贯通,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学术界,对“学院派”的批评还来自于学生。他们将学院派教徒定义为:思想僵化,不懂得变通,不重视实践,学术眼光短浅。一个典型例子便是,学院派人士注重经典的学术研究,而不懂得网络和虚拟历史革命如何改变了人们对历史观察的角度。这一派人士更多是把传统书本上的知识当成珍宝,而不是通过实践找出真正的知识。
诚然,“学院派”的研究方法,特别是传统的教学理念应当改变,毕竟书本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前人无数次的实践和论证所获得的,“学院派”有责任、有义务做好知识的继承和整理。然而,这种“继承”和“整理”应该是合理和科学的,而非故步自封,一尘不变。
事实上,“学院派”和“学术派”的区别是相对的,它们只是学术研究两种不同的体现方式,并无根本上的冲突。尤其后者,更应注重理论研究的方法,注重“怎样做研究”,而不是简单的批判和否认。若是二者处于不同的学术阶段,那么“学术派”便更应该借鉴“学院派”的严厉和苛刻。同理,“学院派”也应给予“学术派”足够的尊重,毕竟只有真正的争论和批判才会推动人类思想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