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亚洲学生更优秀?
亚洲教育观察: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先来看两个小故事。
第1个小故事:
有个中国学生在美国读大学。有一次,他来到一所高中,看到学校墙上贴着一张告示,欢迎学生去这所学校读书。他不禁哑然失笑:“还好我是中国人,要是美国人看到这则广告,他岂不是要跑到别处去读书了?”
第2个小故事:
有个美国学生到中国来留学。他到一个学生家中去做兼职,每周仅工作2个小时,却只挣到100美元。他感慨地说道:“在中国,2个小时的工资只有100美元,而在美国,2个小时能挣到1000美元,差距太大了。在中国真是没法挣钱啊!”
上面两个小故事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教育工作上的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美国教育更重实践,而中国则更注重理论;中国学生虽然理论知识十分丰富,但在解决现实中具体问题方面却捉襟见肘;美国学生注重实际,因而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总能更优秀?
要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应试教育”谈起。
中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细节的把握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在“应试教育”下,教师并不要求学生学会如何正确提问、如何独立思考、怎样进行实践操作,而是一味将现成的答案教给学生,让学生背会,在考试中再现。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又无异于背会了一堆没有思想的碎片。在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时,却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出来,也无法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一现象,对于智力正常的中国学生而言,几乎是普遍存在的。
在“应试教育”下成长的中国学生,虽然学富五车,但少有独创的见解,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将知识转化为财富的能力。表现在实践上,就是中国学生很少独立地开展研究,在科研项目上更是难以与国际学生相媲美,中国学生到海外留学,在研究动手能力上要明显低于当地学生。
亚洲为何出人才?
以上现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在亚洲,特别是中国,是“学而优则仕”,即读书人最高的处世哲学就是做官,其他的则不是特别关注。
而欧洲、北美则是重“商”,即读书人最大的目标就是成为资本家,最大的人生乐趣就是在商场上赚钱。在对待人生价值的见解上,中西截然不同。这种区别不仅仅反映在教育和价值观上,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国学生到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国留学,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之一就是很难找到人生奋斗目标和学术理想,由于缺乏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中国学生经常面临这样的情况:在国内学习的知识虽然已经掌握,但新的知识或更高深的学问却怎么也不想再去学,总有一种如鸵鸟习性般“安身立命,不求闻达”的心态。